锅铲是厨房核心烹饪工具,由铲头与手柄两部分组成,铲头常见材质有不锈钢、硅胶、木质、麦饭石涂层等,手柄多为塑料、木质或金属材质,主要用于翻炒、盛取、搅拌食材,按功能可细分为炒菜铲、煎铲、汤铲等,是家庭烹饪与餐饮行业不可或缺的器具。对锅铲开展检测意义关键,检测项目涵盖材质安全性(如不锈钢铲的铅、铬等重金属析出,硅胶铲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,木质铲的甲醛残留)、耐高温性(防止高温下变形、释放有毒物质)、结构牢固度(铲头与手柄连接强度,避免脱落)及涂层安全性(涂层附着力、是否脱落污染食材)等。生产中若材质不达标,易导致有害物质渗入食物;结构松散则存在使用安全隐患。依据食品接触用器具相关国家标准检测,既能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与使用安全,也能规范市场,推动锅铲行业在实用与安全标准间实现平衡。国研检测可提供锅铲检测。
锅铲检测报告的检测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类:
感官指标
色泽:检查锅铲表面颜色是否均匀、正常,有无变色、褪色现象。
气味:确保无异味,避免影响食品风味或存在有害物质挥发。
外观:表面应平整光滑,无裂缝、砂眼、划痕、变形等缺陷,防止藏污纳垢。
理化指标
重金属迁移:检测铅、镉、铬、镍、砷等重金属在特定条件下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的量,确保符合国家标准(如GB 4806系列)。
特定迁移总量:针对塑料等材质,检测特定物质(如增塑剂、有机溶剂等)的迁移总量。
高锰酸钾消耗量:反映可溶出有机物质的含量,过高可能对人体有害。
微生物指标
对直接接触食品的锅铲,可能检测菌落总数、大肠菌群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,确保卫生安全。
使用性能指标
耐温性能:测试锅铲在高温(如200℃)和低温(如-30℃)环境下的稳定性,检查是否出现开裂、变形、变色等问题。
耐油温性能:模拟锅铲接触高温食用油的场景,确保在短时间内(如10秒)不出现明显变形或损坏。
耐洗碗机安全:检测锅铲在洗碗机清洗后的外观和性能变化,避免出现变色、锈迹、变形等问题。
不同材质的锅铲(如硅胶、金属、木质)可能还需针对特定材质进行专项检测,例如硅胶锅铲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、金属锅铲的涂层附着力等。具体检测项目需根据产品材质和适用标准确定。
锅铲相关检测标准
GB 4806.1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》
GB 4806.7-2023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》
GB 4806.9-2023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》
GB 4806.10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》
GB 4806.11-2023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》
GB 4806.12-2022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竹木材料及制品》
GB/T 15067.2-2016《不锈钢厨具通用技术条件》
ISO 8442-1:2018《餐具和厨具的材料要求》
ISO 4531:2022《釉瓷和搪瓷 与食品接触的搪瓷制品的释放 试验方法和限值》
检测申请流程
1、项目申请——向检测机构监管递检测申请。
2、资料准备——根据检测要求,企业准备好相关的文件。
3、产品测试——企业将待测样品寄到实验室进行测试。
4、编制报告——认证工程师根据合格的检测数据,编写报告。
5、递交审核——工程师将完整的报告进行审核。
6、签发证书——审核无误后,出具证书。